好醫生藥業集團聯合《中國醫藥報》等權威媒體啟動開展“關愛醫生.關愛基層”專題報道活動,深入基層,尋找、發掘、宣傳基層好醫生的典型代表,通過國家級媒體和國食藥監總局機關媒體的力量,弘揚“基層好醫生”執著奉獻的好品格,宣傳“基層好醫生”的感人事跡,展現“基層好醫生”的大愛風采,詮釋“基層好醫生仁心仁術”的生動內涵,向全社會傳遞正能量,呼吁全社會關愛廣大基層醫生,關心基層醫療衛生事業,關注億萬大眾的健康。
杏林春暖蜀鄉情
——記四川省資中縣基層醫生王化俊
蜀中的傍晚霧氣氤氳,濕潤的空氣里透出絲絲涼意。四川省資中縣水南鎮大石橋村第五衛生室還亮著燈。燈光下,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醫生將左手搭在一個年輕小伙的手腕上,神情嚴肅,若有所思……過了一會兒,中年醫生放開手,表情輕松下來,操著四川話與小伙子交流。這時,一個過路的老鄉熱情地進來打招呼,談笑間,診室里頓時洋溢出濃濃的暖意。
中年醫生名叫王化俊,是當地最受鄉親們喜愛和尊敬的村醫之一。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,有時候日門診量能達到100多人次。只要來過一兩次,王化俊差不多都能喊出他們的名字。因為他人緣好、熱情樂觀,大家都愛找他說話,有時候不為看病也愿意過來坐坐,或打個招呼,或嘮嘮家常。盡管條件艱苦,日夜忙碌,王化俊卻樂此不疲,在這間診室一待就是13年。
治病救人風雨無阻
王化俊對醫療工作的一腔熱忱源自父親的影響。其父曾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,行醫在外,很少回家。小時候,王化俊曾為此埋怨過,長大后看到鄉親們對父親非常感激和愛戴,才漸漸理解,并師從父親走上了從醫的道路,在考取執業中醫師資格后進入鎮衛生院工作。父親常常教導他,醫生是個苦差事,必須有愛心、有熱心、有恒心,把患者當親人看待,才能真正地被患者接受,在辛苦中找到最大的樂趣。從醫34年來,王化俊一直秉承父親“苦中作樂”的教誨,懸壺濟世,治病救人。
1989年的一個夏夜,大雨滂沱。凌晨1點左右,正在熟睡的王化俊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。聽來人說他家孩子發高燒,王化俊二話不說,背起醫藥箱就向門外沖。雨如瓢潑,道路泥濘不堪,等走了十多里山路趕到時,3歲多的患兒因高燒40.7℃,發生高熱驚厥,已經進入昏迷狀態。王化俊馬上為孩子打退燒針,并進行針灸治療,用酒精擦拭皮膚物理降溫。孩子漸漸清醒,體溫慢慢下降。等王化俊確定孩子已無危險要離開時,已經是早上5點了。
就是這樣,無論風雨,不問酬勞,只要鄉親們需要,王化俊總是盡自己最大能力幫助他們,為他們解除病痛,送去健康。
1994年,王化俊已經成為鎮紅十字醫院的法人。他始終覺得只有跟鄉親們天天待在一起,為鄉親們服務才踏實快樂。2002年,各村設立衛生室,王化俊主動辭去鎮醫院的工作,成為水南鎮大石橋村第五衛生室的醫生。從此,王化俊吃住在這里,像他的父親一樣,成了一個不?;丶业娜?。
以愛和溫情創造奇跡
衛生室條件簡陋,生活艱苦,工作繁雜忙碌,王化俊常常寢食難安。妻子心疼他,退休后來到診所照料他的飲食起居,一雙女兒就托付給姨媽照顧。直到2013年6月,王化俊才把兩個女兒接回自己家里。
那時,大女兒學習成績很好,在縣重點高中讀書,不用王化俊操心。而小女兒剛上初中,本是活潑好動的年紀,卻每天郁郁寡歡,不愛說話,不愿出門。經咨詢,省醫院的醫生認為孩子可能患上了青春期特有的某種精神疾病,建議他送孩子住院治療。王化俊對女兒深感愧疚,自責、懊悔不已,但他深知女兒最需要的是親情和父母的愛。他想:“我能治好那么多人的病,一定也能讓女兒恢復健康。”為此,王化俊為女兒辦理了休學。白天由老伴在家照顧,晚上他下班回家就陪女兒聊天,哄她睡覺。第二天,天還沒亮,他又早早起床趕到衛生室出診。這樣披星戴月堅持了一年多,女兒終于漸漸恢復了健康,重新回到了學校。這讓身為醫生的王化俊深深體會到,愛和溫情比任何高明的醫術更能創造生命的奇跡。
2014年10月,姐妹橋村77歲的莫老爺子因為腦部疾病被縣醫院下了病危通知單。當時他已經臥床不起,進食困難,家里甚至開始準備后事。莫老爺子的老伴沒有放棄,慕名找到王化俊,請他去瞧一瞧。王化俊并沒有十分的把握能將其治好,但是他愿意拼力一試。他用中醫“固本培元、扶正祛邪”的手段悉心治療,每天上門醫治,不間斷地跑了整整1個月。莫老爺子從慢慢消腫,到止住嘔吐,再漸漸能進流食,進而精神有所好轉,直到能夠下床。家屬感激涕零,但王化俊卻認為,是家屬的盡心照顧和對醫生的信任才有了這樣的奇跡。
王化俊始終認為自己做的是最平凡不過的工作,作為醫生,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的責任和義務,能夠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,是他最大的幸福和快樂。
來源:中國醫藥報http://www.cnpharm.com/site1/zgyyb/html/2015-04/03/content_50273.htm?div=-1